close
中國的老祖先,最初對於地球的自轉跟公轉運行並不明白,他們只能根據生活上的需要,憑著對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以及自然界物像的觀察,逐漸認識時間的規律性。在古代的中國是個農、漁、林、牧的社會,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栽種適時的植物;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知道各種魚類的成長與出現,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一般人也配合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安排著各種活動。一直到漢武帝時代的《淮南子》,完全畫分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二十四節氣最先產生在黃河流域,主要反應黃河流域農業生產跟氣候上的關係,對其他地區來說,適用的情形各有不同。在台灣,「小雪」和「大雪」等節氣就不適用了。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裡,「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的稱「中氣」,簡稱為「氣」。據說,節氣是神農氏制訂出來的。

節氣,乃述日之運動,以為農務所用。

日輪正居日天之中,日天動而日輪亦動。日天運行之一周,如於宗動天畫一道焉,所謂黃道也。終古如是,故日輪恆躔黃道,一道不出入於南北界,非如月,五星之出入於十二度內也。其上下四時,各有定度,不稍前後也。黃道周天三百六十度,分為四分,每分九十度,為四象限,又一象限分六分,每分十五度,為一節氣,共計二十四節氣。

簡言之,上半年主長生曰、雨曰、雷曰,風皆生之氣。下半年主生成曰、露曰、霜曰,雪皆成之氣。下半年言天時不言農時,因農時莫急於春夏也。

人們為了便於記誦節氣名稱和大概日期,編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此外,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乾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以下是對於二十四節氣的定義:(開始的日期在陽歷上幾乎是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天。)

節序 農曆月 節氣名 相應公曆時間 主要含義

1/ 正月 立春 2月4或5號 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春天自此開始,萬物開始有了生氣。「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草木開始萌芽,農人也開始忙著播種。舊時代的社會,有「迎春」的習俗。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丈、綠棚,優伶前導。看春仕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政府訂定立春這一天為農民節,可見這一天的重要性。

2/ 正月 雨水 2月19或20號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開始降雨,雨水日漸增多。「雨水」本來是指冰雪溶化成水。農民曆書說:「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台灣的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候。農諺說:「雨水節,皆柑橘。」又說:「雨水甘蔗節節長。」生動說明了這時節,正是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的景象。

3/ 二月 驚蟄 3月5或6號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春雷響動,氣溫上昇,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出土。「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這時節已經進入仲春,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鳥兒高飛的時節。但因為春暖乍至、春雷初響,把冬眠中的昆蟲都驚醒了,開始活躍於天地間。農民曆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春雷,是這節令最具代表性的的自然現象。

4/ 二月 春分 3月20或21號 斗指壬為春分,日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春之半,故名也。春季中分點,又稱晝夜分,因該日的白天和黑夜長度相等。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農民曆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這時正是農家最忙時節,也是春暖花開佳期。歐陽修的一段文章說:「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台灣的春分時節,是國蘭盛開的季節。國蘭也稱報歲蘭,每年春節起開花,到了春分,正是開得最盛的時候,風雅人士都是競相賞蘭為樂。

5/ 三月 清明 4月4或5號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天氣晴朗,氣候溫和,草木開始萌發,民間又稱「寒食節」。「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清明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人們重視的是「祭之以禮」追遠的活動。宋代高菊澗〈清明〉詩寫著:『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台灣的清明掃墓習俗,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亦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還保存著古代的遺風。

6/ 三月 穀雨 4月20或21號 斗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不降,百穀滋長之意,蓋本於此。雨水增多,各類穀物開始茁壯成長。「榖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這時節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豐沛的雨水灌溉滋潤,也就是「雨生百榖」的意思。在這個春將盡、夏將至的季節,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長出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外,春茶也在這時節前後採收,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以見到流著汗水的茶農們,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人家忙著製茶,茶香瀰漫著山村。春茶上市,大家都愉快地收穫與品茶哩!

7/ 四月 立夏 5月5或6號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也。夏季自此開始,氣溫增高。「立夏」古代君王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京城外去迎夏,這一天就是立夏。曆書上說:「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這是一個繼長增高的時節,《禮記》〈月令〉篇解釋自然界,恰是「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這時節的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人翻鬆泥土。清晨在鄉間散步,你是否看過蚯蚓呢?

8/ 四月 小滿 5月21或22號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夏熟作物開始灌漿結籽,即將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 。「小滿」農諺說「小滿麥滿仁。」指的是小滿時節,稻與麥都已經結穗盈滿。二十四節氣的神像中,只有小滿神全身『滿清人』打扮,大概是取『滿』字的意思吧!有一首南部童謠〈天烏烏〉是這麼唱的:「天烏烏唔落雨,蕃薯一斤二百五。討海人,真艱苦,船仔停個歸半晡。欲去又烏影,不去又吊鼎。阿兄講不去,阿嫂喝著去。大風大水來拍拚,掠著一尾三斑魚,扛到門口埕。阿兄講欲賣,阿嫂講欲食。蕃薯簽,無地糴,魚仔一大碗,捧咧瞄瞄看。」

9/ 五月 芒種 6月5或6號 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有種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搶種晚秋作物。芒種:這一時節,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氣相當炎熱。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存活率就愈來愈小了。曆書說:「斗指己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榖,過此即失敗。」炎炎夏日,冰品大受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販賣冰涼飲料的小販。此外,西瓜、荔枝、芒果等夏季水果,也紛紛應市。

10/ 五月 夏至 6月21或22號 斗指乙為夏至,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盛夏至此開始,一年之中白天最長之日,古稱「長日至」。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都放假,它是我國最早的節日。這一天,人人都回家與親友團聚暢飲。這一時節,自然界有幾個明顯的現象。《禮記》〈月令〉篇記載:「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菫榮。」說明這時節可以開始採鹿茸,蟬兒開始鳴叫,半夏及木菫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酷暑裡,你做些什麼活動呢?

11/ 六月 小暑 7月7或8號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小暑也。開始炎熱,但未達到全年最熱時。「小暑」這一季節,台灣的颱風季節已經來臨。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小暑時節,也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只要有綠草、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這種一閃一亮的昆蟲,在徐徐的薰風中,陪伴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可惜,近年來的這種樂趣越來越少人欣賞了。

12/ 六月 大暑 7月22或24號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熱於小暑,故名大暑。一年中最熱之時。「大暑」是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這個「汗流浹背」的日子,天候的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大暑。」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人們常利用登高山享受森林浴,或下水游泳等方法避暑。這時節,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有些地方人們以鬥蟋蟀為樂。你們可曾享受到這些樂趣?

13/ 七月 立秋 8月7或8號 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穀熟也。秋天從此開始,農作物即將成熟。秋,是個肅殺的季節,立秋宣示著秋天已來到。曆書說:「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榖熟也。」封建社會時代,立秋有迎秋之俗,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外,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時節;法官們也努力整理律法,有冤情的給予平反,罪證確鑿的執行「秋決」。台灣地區的立秋時節,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

14/ 七月 處暑 8月23或24號 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暑熱到此為止,氣溫開始下降。「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記載著:「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天候還沒有轉涼。所謂「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著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顧鐵卿《清嘉錄》也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十八天的流汗沐浴。台灣的處暑時節,正是虱目魚苗溯流北游的時候,常能看到海邊有許多捕魚苗的人。

15/ 八月 白露 9月7或8號 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故名白露也。天氣開始轉涼,地面水氣可凝結成白色露珠。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民曆說:「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禮記》〈月令〉篇記載:在這節氣的景象,是「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這時節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已備過冬的時候。台灣的白露節氣,明顯的是桂花盛開,「白露時分桂飄香」文旦、酪梨等水果,也開始上市。「白露筍」也在這時節生產,又白又嫩,滋味很鮮美哦!

16/ 八月 秋分 9月23或24號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秋季中分點,一年中令一個白天和黑夜等長的日子。「秋分」是秋天過半的意思,這個節氣大約在中秋節前後。農民曆說:「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指出這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各占十二小時,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傳統社會的農諺說:「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可以看出農民最愛的是秋高氣爽、白雲飄飄的日子。因為這樣的天氣,可以預卜二期稻作能盈滿豐收。

17/ 九月 寒露 10月8或9號 斗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天氣轉冷,水露先白而後寒。二十四節氣中,寒露這一節氣最先提到「寒」字,這時節,天氣已經明顯出現秋霜之意,民間的曆書記載著:「斗指南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九時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這一天又稱「菊花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18/ 九月 霜降 10月23或24號 斗指巳為霜降,氣嘯,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開始有霜出現。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天氣逐漸寒冷,偶而夜露會凝結成霜。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這時節的北部地區會颳起「九降風」。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著:「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這種長時期颳不停的東北季風,雖然令人生活不便,卻也是新竹人的最愛。這個地區盛產米粉,可以藉著風力迅速吹乾米粉,變得很Q、更好吃;在新埔、北埔盛產柿子的地方,也是吹乾柿餅的好幫手。你可以看到許多人家正忙著削皮作柿乾哩!

19/ 十月 立冬 11月7或8號 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冬季自此開始,開始冬藏工作。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傳統觀念中,冬是結束的意思。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人們沒有「冬眠」,就在立冬這一天「補冬」。民俗信仰中,立冬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冬天節氣裡,才不會怕冷。這個節氣,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是盛產螃蟹的地區,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你喜愛吃「紅蟳」嗎?

20/ 十月 小雪 11月22或23號 斗指己,斯時天一積陰,寒未探而雪未大,故名小雪也。開始降小雪。小雪是個望文生義的節氣。農民曆說:「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在亞熱帶的台灣,這景象是不明顯的。唯一讓人稍感寒意的,只不過是時時颳起的寒風罷了。你仔細欣賞過「菅芒花」嗎?它的歌詞真有意思哦!請您用閩南語唱唱看:「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痛疼?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迷夢。(三之一)」

21/ 十一月 大雪 12月7或8號 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也。雪量自小到大,並可形成積雪。大雪是個比小雪嚴寒的節氣。《禮記》〈月令〉篇說:「冰益壯,地始坼,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這是在黃河以北才有的冰封雪凍現象,亞熱帶的台灣,也只能在玉山、合歡山上,才能出現個幾次而已。雪景,在台灣大部份地區是難得一見的。

22/ 十一月 冬至 12月21或22號 時陰極之至,明陽氣始至,日行至,北半球,晝最短而夜最長也。全年之中白天最短之日,古稱"短日至"開始寒冷的「數九」。冬至是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重要節日。這一天的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台灣有一句俗諺說:「冬至大過年」,是說這天與過年同樣重要。過冬至節,最要緊的是搓湯圓。民間的冬至湯圓分紅、白兩種,老輩人說:「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可見人們對冬至湯圓的重視。

23/ 十二月 小寒 1月5或6號 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天氣寒冷,但尚未最冷。小寒:《周書》〈時訓〉篇說:「小寒之日,雁北鄉;又後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禽鳥對天候比較敏感,感受到節氣的變化,配合著迎接「新春」的季節。這時節,大地仍然是一片冰雪的寒冷世界。從冬至開始,要過完九九八十一天,才算寒盡逢春。北方農諺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時,台灣的氣候不會寒冷得這樣,但是時時襲來的寒流,也能印證寒氣酷冷的程度。以前黃河流域的農家,小寒之後,時興玩著【九九消寒圖】用來避寒。台灣沒有這種遊戲,只是街頭巷尾的「火鍋店」林立,成了人們消除寒氣的絕佳場所。

24/ 十二月 大寒 1月20或21號 小寒後十五日,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也。寒冷到達頂點。大寒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氣,氣候相當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的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緻。清人厲惕齋的《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著:「醃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可以看出,人人都在準備醃魚、臘肉,忙著準備迎接新年。現今民生繁榮的社會裡,各種年菜佳餚,隨時可以在南北百貨及超級商店買到。以前等到過年才買新衣服、才拿壓歲錢、才能到處玩樂的情趣,也進步為「天天過年」了。


參考及整理資料出處:
1. Wikipedia節氣
2. 中華民國教育部-二十四節氣

常氣 月中節四正卦

初候

中候

末候

立春 正月節坎六四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雨水 正月中坎九五

獺祭魚

鴻鴈來

草木萌動

驚蟄 二月節坎上六

桃始華

倉庚鳴

鷹化為鳩

春分 二月中震初九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清明 三月節震六二

桐始華

田鼠化鴽

虹始見

穀雨 三月中震六三

萍始生

鳴鳩拂羽

戴勝降於桑

立夏 四月節震九四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小滿 四月中震六五

苦菜秀

扉草死

小暑至

芒種 五月節震上六

螗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夏至 五月中離初九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小暑 六月節離六二

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乃學習

大暑 六月中離九三

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立秋 七月節離九四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處暑 七月中離六五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白露 八月節離上九

鴻鴈來

元鳥歸

群鳥養羞

秋分 八月中兌初九

雷乃收聲

蟄蟲坯戶

水始涸

寒露 九月節兌九二

鴻鴈來賓

雀入水為蛤

菊有黃華

霜降 九月中兌六三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立冬 十月節兌九四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 十月中兌九三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大雪 十一月節兌上六

鶡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 十一月中坎初六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小寒 十二月節坎九二

鴈北鄉

鵲姑巢

雉始雊

大寒 十二月中坎六三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