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Updates
原先的blog是www.wretch.cc/blog/g4alien
這日誌是記錄我365又1/4的生活觀感。

目前分類:My Own View/ 個人解讀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英九與陳雲林歷史性會面跟綠營為城似乎像是一個城內城外的差異。兩方面說法不同,一方面說:圍城暴力影響國際形象,另一方面說:為何不問問我們為啥圍城?

果然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看法就有不同的聲音,但是若有一個中庸的看法,平衡兩方的作法就很好囉,不然在兩端是極端看法,怎樣也沒有和局的可能性。

可惜這次馬英九沒用他的馬式幽默來跟陳雲林互動,如:「城外的人都看著『您』這次會面是否會稱呼我為『馬總統』,您說您會嗎?」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台灣抗議分子看到馬英九口口聲聲維護主權的實質作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這次會談開頭有趣多囉,不過我這次學到原來總統接待外賓是在台北會館,不是在總統的外賓接待處啊。真可惜!

不過這次事件學到中華民國的國旗在公共場合是不能拿出來的(那其他國旗可以出現在公共場合嗎?呵呵)。但是那之前的總統大選時,怎麼都可以拿國旗咧?呵~以前老看到計程車一堆插國旗的,原來統統都是違法地啊!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跟Ariel聊天,Ariel的一句無心的話卻讓我聯想到生活的經驗與過程。

Ariel說:生病的時候,就更容易覺得孤單,希望旁邊有人照顧妳,例如 熬雞湯 啥的。
我說: 是會啦,但是實在沒想過這檔事情。

其實讓我聯想到怎樣個性的人就會反映出怎樣的想法。因為我自己不是一個很主動(offering)個性的人,好的說法是比較保守,就是說,有人要求的狀況下,我才會被動的去做,絕非相關於甘願與不甘願的狀況,只是自己不是那麼主動個性的人。(就是有說有做,沒說就不做的讓人小討厭又不體貼的個性。)

但是Ariel是一個很大方又很offering的個性,相對的,她就擅於照顧,主動地關心跟體貼他人(就是挺sensitive,有時候就是會犧牲小我,來讓別人開心的好人家)。就這點來說,跟我的個性算是一個比較相對點(我大概是恐龍級別的sensitivity),我也不是說是個慢熱個性的傢伙(只能說是溫熱個性吧),但是卻也不是個主動給予的個性,可以說是自我保護,或是有點自私的個性吧。可是卻也不知道怎地,身邊遇到的朋友們都很懂得關懷我,也很照顧我(看樣子我還真的是挺幸運地)。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最近想了很多事情,突然頓悟理解一些事情,也終於可以用文字來說明自己的過去許許多多地交錯想法。發現討厭一個人或是恨一個人,是無法用該人過去的好來作一個平衡,好來一筆勾銷;簡單地說,有時候做錯一件事情不是用作對一件事情來彌補平衡,承受事情不是用原諒與憎恨來簡單說明,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情是無法混為一談,不是能用數學統計運算來得一個數字作為總結;得了正號結果表示承受與原諒,得了負號就表示憎恨。

好比背叛:
被背叛的人得了+1點結果;
背叛的人就得了-1點結果。
然後背叛的人提花獻禮,表示歉意,而被背叛的人釋出承受意願,就把這個+1、-1點給化整為零了。

好比強暴: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The other day when I was installing a software, suddenly I can't recall which one, but if I could find it again, I'll update in this article. I was trying to install the program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however, I can't find the selection for language but only found the software use country name to decide the language. I was surprised to see how they define country: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and 'Republic of China'(中國). My British friends saw this and was surprised at the selection titles. They were asking me why I don't try to find 'Taiwan'. It's hard for me to explain the details about KMT moving to Taiwan and viewing Taiwan as a 'real China'.

In UK, I prefer to mention that I am from 'Taiwan' rather than saying that 'I am from R.O.C.'. When I travelled with a friend of mine from China to Italy, I saw how airline was confused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assport associating with 'China' titles. They were asking me where exactly I am from and where my friend is from. (Well, it seems that people who work in the airport check-in desk need more training.) I often say that I am from Taiwan where is bas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 can't deny that Taiwan and China have a shared cultural background. (Well,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cept, we would say it's about the 'psychic distance', which China and Taiwan are quite close due to a shared bond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 noticed the new government in Taiwan, which is ruled by KMT again after 8 years under the DPP's government, attempts to change some 'title' back to what KMT time was used to be; i.e., "R.O.C in post service", "nationality in R.O.C.". I wonder whether the title of 'Taiwan' will be no longer existed and buried under the rule of KMT. I keep thinking the identity of my country. Will it be only 'R.O.C.' in the future only? or Will it be just 'China' (P.R.O.C.) as we know the name of 'Taiwan' is gradually not allowed in an international concept when it is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when it is due to the strong force of 'China'. China could make a key poin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ese culture, and Taiwan is just a regional culture instead of a national culture. Taiwan will be and is always belonged to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government).

When I talked to one of my Chinese flatmate, I found how ridiculous she learnt about history from her education in China. She argued that Taiwan was never colonised by Japan, but was only occupied by Dutch, and she reiterated that Mr. Cheng (Zheng, Cheng-Gong) saved Taiwan from Dutch. From that critical point, Taiwan and China have been united. Although I don't think I can really trust her knowledge, it's very obvious about something being missing in this part of her education. However, I am sure in Taiwan (or should I say amongst my relatives, some people think Taiwan has been never a 'country', but is a state of China.)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質疑」與「批評」在做學術研究時,是一個很好發展動機與探討深層內容的一個開始,但是人與人相處的建議,「質疑」到成了一種反對對方或甚至讓對方洩氣的方式。

從每日的英文交談中,我學習到criticism(批評)與suggestion(建議)的說法來提供建議方式,但是唯有用「建議」suggestion 的方式,表達出一種尊重對方思維的前提之下,企圖正面鼓勵的動機,來希望對方能多多少少之間,反思自己的想法與作法時,能額外接受第二種想法,這般的表達更容易做到良好表達方式。但若用criticism(批評)的方式時,到變成打壓對方,否定與質疑對方決定的一種表態;通常criticism(批評)得到的結果都是比較具有衝突性質,或多或少會把對方aggressive(侵略攻擊)或combative(好勇鬥狠)的態度激發出來,最後都是拼個你死我活的一種進退不得、水火不容局面。

我是挺欣賞英國人對於這種明白區分 criticism(批評)與suggestion(建議)的表達方式,也很認真的學習這種表達的態度。有時候跟老闆或是朋友間對話時,老英都指出他們非以一種批評的方式在說明,但是想提出一種不同的想法與建議。說話時都會明白表達:I am not criticizing your work/ideas, but could I make a suggestion? 有時候就覺得這種表達是種很窩心的態度,因為會有種被對方尊重我個人思想與工作的呈現。

相對於英國語言表達文化,台灣或許用客套方式都會說:「歡迎批評指教。」其實這種希冀對方有所「批評」的說法,並非是准許或甚至歡迎對方來攻擊自己的方式,而也只是以恭維客氣的態度;希望對方在尊重自己想法的同時,也能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好來積極地增加自己能力範圍內提昇工作,並呈現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男女之間在選對象時,都有心理多少設定點基本條件與可望能追尋到的理想對象。很多心理設定條件都是爸媽在設定的,我常常想,爸爸媽媽好心幫人選對象,但是常常搞到最後好像是爸媽自己本身再找對象,真不知道當爸媽這些旁觀者的心態是想替自己的的先生或老婆找表兄弟還是小妾。通常爸媽牽涉過度的都會變成當事者其中一人先落跑,搞得最後對象都很難找。

不過我想很多時候,女性朋友彼此都會看著對彼此的對象的優點,例如:你老公好體貼喔!都會幫忙帶小孩,作家事,還還辛勤工作;好一點的就是,你老公真好,對你爸媽也很好耶。就這說法來看,就是很基本條件選項。因為都是看著對方彼此的互動才作評論。可是輪到自己選條件時,就會想著要對方有付出與體貼的個性,接著父母或許就會參與對方本身資格條件,如:對方長相,家庭環境背景,教育條件,年齡與收入等等的外在條件。其實很多都是從外在條件選起,再來知道內在條件資格,有時候選對象的同時,會不會把條件給本末倒置了。

以前有幾個朋友的爸媽特別嚴苛,女性朋友爸媽要求女性得把對象的生辰八字給拿出來,也要知道對方年薪、外觀、家庭背景資格(是工人階級還是中產階級等條件);之後再來培養彼此感情與學習體貼。可是看著身邊很多幸福的夫婦,都是看到對方體貼彼此,而不是一方面單方付出。有個好幾年的朋友當起家庭主婦(先生跟她已經一起十多年了),照顧小孩與先生的飲食起居,然後對方先生也是上述敘述的體貼條件。可是我看到的是不是對方的先生有多體貼朋友,而是朋友願意把先生放在第一位,只要先生快樂與健康是整個生活的重心,用付出的心態來看,這先生也相對很配合體貼自己的老婆,知道老婆整天陪著孩子,還得作家事等繁瑣事情,下了班帶著老婆小孩去公園散步,假日輪先生掌大廚,讓自己老婆出門逛街,分擔點老婆的辛苦。

我問了小芳(我朋友名)的先生,到哪找像他這樣體貼的對象,他說:「若不是我想到她的付出,在家裡任勞任怨,我就會想體貼她了,我沒想到我特別是作『體貼』的行為,我只是作我能付出的部份,其他很多都是她在擔當,只是你們外人看不到而已。」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一直覺得人生沒有必要有結婚的存在,「合則來不合則散」的道理老是在自己腦袋轉來轉去的;我不相信永恆的愛情,只相信若兩人堅守彼此承諾,這樣兩人的生活或許會場久些;不過能達到一輩子相知相守,那就真的得靠智慧跟耐心了。

我自認自己沒這般智慧與耐心,所以一直沒有那種「三十拉緊報」的那種不安感(也過了拉緊報的年限~),反而驚慌自己若是要把投入的一輩子於一個人身上,這應該算是人生最大的挑戰吧。

換言之,覺得愛情與婚姻的結合像是一碗排骨湯麵,怎也不知自己把愛情跟婚姻與油油膩膩的湯湯水水結合;愛情對我來說就是湯麵裡的主要大排骨,排骨湯麵吸引人的精華就在排骨,吃了排骨剩下就得把麵慢慢地喀完。

倘若我只愛啃排骨,在吃完排骨後、面對湯麵的同時,我就得細細思量,這剩下地湯湯麵麵是我消化得完的餐食嗎?還是或許就推給別人去回收了?或許也因此的混亂想法,或許有些人覺得婚姻是下半生的人生,而我卻覺得結婚就是下半身的契約,若兩人願意對彼此保有承諾,那結婚這契約代表的是什麼?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那天從一個熟人Geon的口中聽到他女兒的疾病,心理覺得很辛酸;他的女兒在出生兩個月時,心臟病發作,在英國是最小的心臟病患者,被醫生診斷大概不會活超過30歲。今年她女兒二十六歲了,又繼續回醫院診療,醫生診斷結果她女兒的心臟功能已經是約六十多歲的老人功能,這個女兒光保險就很難投保,因為每家保險公司診斷後,都不願意接受這位投保人,因為可能未來的開銷可能超過保險的費用。

Geon全家今年到土耳其渡假一個月,唯獨這個女兒不能參加,因為心臟問題而不能搭乘飛機,他說難過的不是回醫院複診的過程,是看著他的女兒,從出生就被預言死亡的時間。最近她女兒想結婚,跟了自己的男友提到自己的病情,不久就被男友提出分手了;一方面男方想要有小孩,而女方不僅不能搭乘飛機,或任何刺激活動,更別提懷孕生子了。Geon說女兒因為病情的關係,也同時意識到自己離死期不遠,前陣子又失業了,陷入憂鬱症,Geon也不知道怎麼幫助他的女兒了。

就我這旁觀者,只能替他心酸,替她女兒惋惜;生命很無常,讓我更能珍惜當下,覺得並沒必要為很多小事讓自己心理產生心魔,乖乖的按部就班做事情,一切都在珍惜在那當下,減少緬昔的無奈,或檢視是否自己只是在做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念博士班的時候,每天都忙到蓬頭垢面,也不知道怎打理自己,但是基本保養都還是做到,可是現在看台灣的一些綜藝節目,發覺女星對自己的保養除了美白、青春,就我個人來看都已經達到了一種病態的境界。

有時候看綜藝節目,覺得若有傳遞美容知識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來源,但是誰也不知道產品或是一些醫療美容有沒有合法或是隱藏的傷害,看著這些明星(尤其女明星);自己也覺得台灣的綜藝從相關美容討論開始似乎達到無所不用其極,好像女性除了自己保養美麗之外,身材雕塑,大家看起來個個是年輕貌美,年齡不在外表留下痕跡,可是我不禁懷疑,這些女星言談之中,暴露了多少自己對外的攝取過度,卻無對內在涵養的增進。

電視節目裡,似乎透露出誇張的追究男性外遇,或是自己都把自己當作是FBI成員,嚴格控管監事自己的對象,怕是擔憂自己的對象劈腿;看著這些訪談節目,有時候覺得品質到底在哪裡(當然,綜藝節目要有品有質也不容易啦,我不是電視人,所以都好批判的態度)。綜藝節目裡也另外透露出一種若自己不打理自己的外觀,自己的對象就容易出軌,或是在外打野食;可能我自己蠻幸運,少根筋的人,向來不是FBI的料,也不花時間去搞監控這種作為。

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忙到天涯海角那端去了,哪那多時間去花過多的時間打理自己,能把自己基本的保養天天做到都覺得很不容易了,能有一月內找到時間花時間在自己的臉上身上,就覺得自己對自己很寵愛了;每天寧可花時間出門呼吸新鮮空氣,跑跑步、做做健身操。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八月底讀到兩篇中時電子報兩篇(請見)關於高學歷與女子高學歷的報導,讓我不禁想著媒體的發達後,報導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還有媒體下標語字眼的聳動性。讓我甚感無奈,並反思台灣近期綜藝節目上刻意誇張性,用字淺詞與許多膚淺的概念,甚至對於影響時下社會大眾。反思媒體的中立性與客觀性,從這兩篇報導上所看到的似乎喪失專業的水準,甚至失去媒體本身存在的重要性,就好像專出張嘴(筆)到處橫性霸道,成了東家長西家短的媒體鄉愿特性。

順手看了三篇文章,分別來反應媒體效應上的偏頗個人言論:

2007/08/28 中國時報 by 黃欣郁
熟女不會拉警報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人口研究組長陳玉華教授,以內政部資料分析發現,卅五到四十四歲的高學歷熟女,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未婚,形成高學歷熟女晚婚現象。作為也是「高學歷」(研究所多念一點)、「資深」(職場多年)、「熟」(不再迷惑)、「女」(不准叫歐巴桑),身邊突然出現許多疑問眼光,只好出來敬告諸親友一下。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老爹貼的網路文章:到底要什麼?直說嘛!

有時候自己對這種要啥也不直說的人特別沒轍,短時間可以忍受忍讓,但時間一久,要人猜測時,我大概自己就先來場退避三舍,或甚至閃人逃避,不是不關心對方,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少要花心思之處,貼心別人的同時,為什麼也不讓別人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啥,直說或許就會讓事情處理上或許多少能正中紅心,單純的就事處理。

為什麼不直說,就是多半怕被拒絕吧,可是在這種不直說的狀況時,多半是自己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要求或許已經是不能讓人能單純點頭同意,很多事情若要人三思的同時,直說或許會縮短三思的時間;可是有時候直說的同時,得看個時機,不是要什麼就直說這般簡單,選對時機說話,就更容易說對話,作對事。看了不少案例,覺得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事情不能盡如人意,因為就是選錯時機,時機一錯,對的話也成錯的,時機對,不容易表達的事情也容易娓娓道來;最怕就是時機一過,再來直說時,就可能變成馬後炮那般「東家長,西家短」的鄉愿場面。

直說固然可以輕鬆,但是時機一過,或甚至時機一錯,直說可能就造成一種無法彌補的狀況;但是若在對的時機不直說,那麼錯過時機,就更加容易造成一種怨念的產生,才會有引文裡頭那種,不好意思拒絕的麻煩,客套的煩擾等等。或許對當事人直說,若能把事情解釋釐清,直說就不會成了攻擊;否則最怕的就是,直說的同時變成了箭靶攻人。或許直說可用於建言而不是批評的的狀況,這麼一來直說成了一種建議,讓人有不同的選擇性與警示性,而不是成了被迫的接受條件了。所以直不直說,還是一門學問。


人之通病 ,總要別人了解我們內心的世界,但最後受傷的卻是不說明白的自己。

到底要什麼?直說嘛!

有一天在捷運站,看到一對正在爭吵的情侶,可能已經糾纏了不少時候。
只見,那個男的氣急敗壞大聲嚷嚷:「妳到底真正要什麼?」
那個女的低著頭、抽泣著:「你為什麼總是不知道?」

突然感覺,這個畫面怎麼那麼熟悉?
這個場景不是常常在我生活中發生嗎?

母親曾說:「妳哥哥啊!有口無心,問我要什麼生日禮物,我說不用了,他就真不買了,他太太生日就送了顆鑽戒。」很後悔的口氣。

我在娘家附近的學校教書時,祖母曾說:「中午,妳就回來吃飯吧!」我真的就回去吃。
結果父親告訴我,祖母在抱怨:「我那麼辛苦,每天還要為嫁出去的孫女忙一頓。」
因為白天只有她一人在家,原本可以將就前一晚的剩菜吃一頓的。
可是,她為什麼又要邀我回家吃飯呢?

年輕時,總為丈夫忘了結婚紀念日生氣,他說:「生什麼氣?妳不就為了要禮物?錢不都在妳那裡嗎?我也沒限制妳花用,自己去買就是!」

女兒讀書時要幫忙洗碗,我說:「不用了,妳快點做功課,早做完早睡,每天拖那麼晚,身體都搞壞了。」後來自己忙不過時,就嘆氣:「生女兒有什麼用,一點家事也不幫忙。」

自父親往生,長居香港的妹妹怕母親獨居寂寞,接了母親去住。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其實我想住台灣,我也想念台灣的鄰居。可是妳妹那麼孝順,我不好拂她的意。」

我們總是這樣:為了客氣,隱藏真心;為了面子,委屈真意;可是又希望別人關心、細心,察覺自己的真情。

一定要弄得別人左也不是、右也不行嗎?

一定要別人暴跳如雷,吼出「你到底真正要什麼」嗎?

其實,大概也只有「人類」,會耍這種語言詭計吧!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以前剛來英國,修了一門課是與中西文化衝擊有關,剛來的時候覺得文化差異多半只是用生活方式來評判;例如,歐洲的飲食差異,英國的飲酒文化,或是沒夜生活的差異性,多半是用直接影響的問題來看待文化差異;從這邊延伸到人與人相處的問題,語言差異下引發的誤解等等。

接著在英國越待越久,飲食生活上可以漸漸能接受與適應,自己慢慢調適自己適應生活問題,可是接踵而來的其他中西思想衝突,慢慢的在腦海中可以理解英國人的做事態度,理解為什麼當初自己的排斥性這麼的高。最近倒是因為一些危機問題,開始重視到所謂的「西方精神」,是有種頓悟,是可以用言語解釋清楚瞭解透徹;若不是在英國居住上好一陣子,自己或許真的不能體會所謂的「西方精神」,且覺得這精神能帶給自己對人生的正面積極態度,與化開自己過去自己的社會環境下造成的成見;如:人種、階級、社會地位等等。

小時候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尤其台灣教育環境都是一窩蜂的態度,大家有學啥,我的小孩也得學啥,一種追求集體性的行動,怕得是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人家,可是這種的階級追趕制度下,小孩子生活已經開始受到壓抑;環境周遭比的是同學,同學間的競爭,家人親戚孩子下的較勁,父母給自己孩子的壓力,不只是孩子表現的良好,還是要家族中、同儕間的榜首,比的是誰上第一學府,誰的哪門科好;更有胡扯的比較一些不搭學科,如:「數學」比「歷史」難,所以我孩子數學好,你孩子歷史好,我孩子還是贏過你孩子,這般無理且荒謬的局面。

而西方社會,雖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卻少了一股一窩蜂的局面,比的不是孩子的學科哪個比哪個好,而是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己擅長的能力,利用這能力來開發某項專才,然後從中去學習找出興趣與能力。我不能說西方的教育就好,台灣的教育都不好,因為簡單的說,環境不同,態度不同,方向不同。台灣的教育也可以造就能人與人才,西方的教育也可以,只是因為文化環境下,方式不同而已。不過有些人到了國外,特能展長才,或又是到了國外,長才變成了沒意義的工具,這是相關於人自己本身的潛能與獨特性下,利用不同的社會文化,造就不同的人與同樣的環境,或是同樣的人與不同環境下的互動。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工作、念碩士、博士之後,有種人生頓悟,瞭解自己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人也是自己;因為不管是報告,不管是成品,怎麼樣都是代表自己的表現,整體都是自己的成果,好壞也得自己面對,整體都會對自己負責;不是一種自我說服,自我欺騙,尋找解脫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基本成熟態度。

自己的過去又是自己的敵人,對於過去種種一直耿耿於懷,有很多都無法忘卻,也無法原諒;慢慢間學習怎麼把過去懷恨的事情轉換成力量支持自己,一直學習怎麼把過去轉化成能量,一直想著,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過去,也能打敗自己心中真正的放不下,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多少都是對自己成長上的一口氣,或許就真的有如佛家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也因為對自己的要求相當高,所以個性也相當獨立(也可以說自閉),相當的堅強(固執),也相當相信自己的決定(吃得虧太多,學乖了);東跑西晃的生活經歷也覺得見識慢慢寬廣了起(不過愛嘗新的個性也是只有粗淺的廣博歷練);自己也瞭解自己有了什麼習性,有什麼習慣,年紀越大,處事也處於守多過攻的策略,也越來越能呈現自己的邏輯方向,因此更加地容易被人猜透(但是戲也得越來越精湛,也更會鬼扯),希望以後練就一身:「進可攻,退可守」的周全策略。

這一週對自己的剖析,也不知道對自我的認知是否正確,但是畢竟是現階段的一種態度與看法,整理著下週一要交給老師現階段有五篇可行的journal/paper topics,除了對自己研究可以帶來的貢獻,相對下也是對自己的認知;探究學科的細節末微,同時也是剖析自己的行為與心理,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穫吧!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媽媽總愛拿大我兩歲的哥哥跟我來個超級比一比,如:

哥哥都考滿分,你怎麼都考不好?
哥哥都把功課先做完,你怎麼都老想玩?
哥哥都會把錢存起來,你怎麼拿到就想要花了?
哥哥都愛看書,你怎不愛看書?
哥哥都拿獎狀,你獎狀拿的少。
哥哥沒上學都懂自修學認字,你怎麼還看不懂報紙。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這兩天看Sex and the city超有心得,我想這齣劇主題就是男女大不同,女人單純的想要一個完整完全的愛,而男人總難搞得懂女人的心態,想是一道深鎖難以解碼。當男人聽不懂女人的暗示,總希望女人誠實地表達心態;可是當女人誠實時,男人很難接受女人攤開的一面;換言之,就是說對話,作對事,總是對錯時。

劇中四個三十歲以上的女人代表四種心聲,也是女人內心想法的基本四大面:

難道只想單純的被愛是奢侈的嗎?
談情說愛一定要選對人才行嗎?
乞求一場永恆的愛情是錯的嗎?
擁有愛情與麵包是不切實際的嗎?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集權統治基本的意義是為了體系長治久安,實施的環境就是體系初始建立,早期不成熟系統,還仍有混亂不全的局面而設定的一種策略。即使是民主管理,但若是體系長久之計都以中央集權管制時,因為體系的逐漸完整,人民依歸因越來越瞭解系統運作時,向平等邁進一步,人民間接都有權利說話。

然而就會在一個健全中央的體系下,仍也有灰色模糊地帶時,就會產生許多爭議;相對集權管理的執行來說,對事情的管理會是越來越管小且管得越來越嚴,變相成激進到有如戒嚴時期,凡是都得報告上級,獲取認同才能執行。

統治者因為了集權,對策略執行上,自行決定規範信條;對人心方面,負責進行感情陶冶和思想教育,甚至深入到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對應的制度是統一一致的,原有權力擴大到管理(或許說是「關懷」、「領導」、「監督」)每個領域。或許在必要時刻,又更進一步,把自己的統治擴展到個人的獨立層面,個人的獨立自由已如同虛設;私人的活動逐漸被集權信條所瓦解,更甚至以前完全不受控制的行動或基本決策,逐漸已被中央控制。

不論是外部活動,或是內部精神等被控制的行動不斷增加;從逐漸深入到私人活動領域,加深到越來越直接控制個人的行動而且是控制微不足道的行動,終日自認為是站在受管者的身邊協助和引導他們發號施令;因此,所謂的民主自由,均日益消失。中央集權到極權的過程裡,執行的策略手段已千百種不同的形式,透過戰爭、革命、征擴大權力範疇,促進了中央集權的監控與發展;而中央集權的根本執念就好像是將一切生活和思想從多端變化中,取一個唯一不動的點來執行所有策略,天底下就只有唯一本性與方式。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了英國之後,才完全體認如何在合法的機構上,獲取營利,搶劫無孤老百姓;英國的銀行的服務系統在眾多英國本地與國際朋友的口碑是「合法的搶劫機構」。不管是存錢、轉帳、銀行資料整理、服務效率等,都被列入是服務品質之下,過程粗糙與永遠有藉口的錯誤,我想銀行人員入門的基本training就是教導服務人員朗誦與秉持一個老舊與推託的標準說詞:It’s our policy

老歐說以前因投資股票事宜,去銀行提款,金額約五千鎊(其實真的是筆大數目),當時在櫃台領時,銀行要求大數目必須有護照與所在居住住址為憑證,不然不能用卡直接領款,等身份確定後才能領取;老歐也瞭解銀行狀況,乖乖的跑回家拿所需文件,好方便銀行作業領款。回到銀行後,重新排隊;沒想到,輪到他時,因與先前領款的窗口不同,說法也不一致了(英國的內部溝通系統與說法一致性相當差),另個窗口行員告知他:由於是筆大數目,銀行並無如此多的存款,所以無法當天領取,請他一週後,重新帶著護照與居住證明,再來銀行一次。

股票存款買賣事宜與資金流向怎可以說等一週就一週,老歐當場氣急敗壞,花了來回往返與銀行排隊的兩小時,最後被告知「下週再來」的說法,士可忍,孰不可忍,脾氣也就上來了;他對著行員說:「當初若無法提領時,為何還通知我回家拿取資料證明;現在又告知我等一週才能領取金額。什麼叫做銀行當日存款並無五千鎊可被提領的說法,市中心的銀行沒有五千鎊的說法太過薄弱。

銀行員仍然老僧入定,接著說:「那麼你要領那麼多錢幹嘛?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聽了幾個網友的故事,也看了幾場網路愛情的例子,不得不注意網路愛情的迷思面,不管是真正愛情,還是虛擬愛情,甚至是網路詐騙愛情與金錢,都值得注意一番。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寬頻網路的發達,網路交友已是新新人類的我們,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藉著網路,人們可以透過電腦來結交朋友,只要透過幾個指令,原本陌生的兩個人便可一搭一唱的聊起話來,戀情的展開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而變得無線寬廣,越來越多人投身於網路戀情之中,不論是現實、小說或戲劇,網路戀情不乏喜劇收場,但是蓄意的網路犯罪也不少。

網路原本是個很好的交友管道,卻常常淪為騙財騙色的溫床;由於網路中情感表達直接,容易加入浪漫的想像,在網路上,由於隔離且匿名的關係,我們可以掩飾自己的一切缺點,捏造自己的身分,網路上的身分很多都是虛構的,因為我們並沒有真實的接觸對方,因此身分極容易造假、也極容易遇到懷有不良心態的網友,如果有人不懷好意,只要稍用手段就可以達到騙財騙色的目的,因此才會有「網路情人」詐騙網友的新聞。即使如此,人們對於愛情的憧憬或嚮往,還是使越來越多人願意冒險,投身於網路愛情之中。

手段一:
網路犯罪模式即是利用網友對其外貌或學歷產生興趣,並且產生信任,透過便利、即時、匿名、跨國、普及等網路溝通的特性,少了面對面談話的尷尬,再利用暱稱的登錄,動作、語言、符號的輔助,發展虛幻不實的「情境」,再設計「邀約陷阱」。加害人在網路上慣用多種角色現身,具有變化莫測、虛實難探、主動友善、體貼幽默的特質;在長期網路「情境」醞釀下,確認交談人對其付出感情後,再施予計畫以騙財騙色,受害的一方則從「網路情人」成為「愛情受害人」。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是一個相當保護愛護子女的角色,我想是一般母親的天性吧,自己不是個母親,所以無法完整體會,但是可以適度瞭解保護慾的心態;但是我想保護慾的基本解釋就是保護自己所愛不受傷害,佔有慾是佔有自己認定的所有物而不理性的把持。自己在面對事情時而有所堅持時,或許就無法區分保護慾與佔有慾的區別。

跟媽媽在電話裡聊到母親無私的愛,老歐常提到他見識從我母親身上對孩子的辛苦跟關懷;雖然他對母愛是完全偉大的論調保持遲疑的態度,但是還是很正面客觀的看待一個付出辛勞,愛護自己子女的母親。不過老歐的一段話,有時會讓我不停的反思一個愛護自己子女的母親,是否有時候因為過度的保護與愛護,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或許已經成熟地可以面對外外在環境,而願意適度的放手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挑戰。或是因為過度的保護,而遲遲不願放手,也無法體認自己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經過社會的洗禮,與經驗的歷練下,能瞭解自己所能,而選其自己所需。

那天深夜時分,打了電話回家跟媽媽聊了天,說了下論文進度跟媽媽討論到「個人主導取決性」與「接受性」的深度討論。

當天問了媽媽一個自己很想理解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你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當自己孩子的經驗成熟度與知識智慧層面已經能瞭解自己所需、決定自己的未來時,媽媽,你怎麼放手讓孩子作自己的主人,且相信、接受孩子的選擇呢?」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Sep 10 Sun 2006 08:16
  • 味覺

人的五官-眼、耳、鼻、口、舌,在五大感官功能(看、聽、聞、嘗、觸等功能)裡就掌管四大主功能-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老天待我挺好,給了我雙明亮的眼睛,在我無限操勞眼睛下,還賜了我無視覺障礙(無眼鏡為視覺屏障)。這四大功能裡,我的嗅覺特別敏感,有好有壞;嗅覺讓我在嚐美食的同時,味覺添加更深刻的鮮感。但是,對煙味敏感的我,只要身邊有人抽煙,我大概是噴嚏不行,甚至因為煙味會導致我腹瀉的副作用;或是身體有特殊味道的人經過我身邊時,我大概可以猜出該人的日程。而我對香水也是敬謝不敏,對鮮花店、香水鋪、特殊香料鋪(例:LUSH鋪子),我基本是掩鼻快步走過,不然也是噴嚏不斷、淚水直流,標準的過敏徵狀。

另外,味覺也是紀錄回憶的方式,不單是照片(視覺)可以憶回過往,味覺讓我也可以記住一個人。通常我記憶「人」的長相有刻意的遺忘症,除了用照片將該人的影像攝入,大腦似乎有功能障礙,沒法兒記住該人長相,都是仰賴蔬果食物或是動物的模樣記憶人像(例:Brad Pitt就是馬鈴薯長相,Hugh Grandt就是鱒魚,Angelina Julie就是兩根香腸,Renée Zellweger就是肉餡包子等);雖然記人能力不足,但是辨認建築物,認路的能力還是挺好。但是味覺是我對人的第一印象(正面與負面印象),而好友們的味道也有特別的記憶方式,利用味覺回憶與朋友們的互動場景;可以說是利用味覺來連接一個人的影像。

除了認人,味道的記憶有家鄉味道、商店味道(食品商店、咖啡廳、商圈店舖、便利超商等)、地區味道(大都市中心、鄉間田野、街道巷弄等),異國味道(靠海的地中海、亞洲海島、山區大陸國等),每個味道都紀錄著不同的記憶與回憶。香港天星碼頭渡輪船的木板夾層與散漫在空氣的燃料味,銅鑼灣電車裡人擠的窒息味;站在義大利冷翡翠的運河橋中央的流水味,米蘭教堂裡的香燭味,威尼斯街坊間的蕃茄起司濃味;曼徹斯特印巴區的咖哩味,舊金山中國城內的烤鴨味等,中國古舊住宅建設的圍牆磚土味,台灣路邊小吃攤的美食味。只要聞到相類似的味道,嗅著漂流的空氣,不自覺的回憶起當時的印象。

說道味道,還有人情味,每個地方風土人情都留有相當深刻的印象。記得在義大利時,遇到美國來的熱情遊客,送了免費的博物館參觀票(義大利遊客裡,幾乎到處都碰到美國人,真不知道我是在義大利,還是在美國紐約義大利區);迷路徬徨時,一個懂說英文的義大利老伯伯幫我找旅館方位。在美國(當時我年紀小,覺得處處是溫情)接待家庭的熱情款待,噓寒問暖的讓我對美國人印象打了個正面高分;即使在英國,多數英國朋友對美國人高分貝說話方式都頗有言詞;遑論穆斯林教的好友對美國帝國侵略主義態度不屑態度。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