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前剛來英國,修了一門課是與中西文化衝擊有關,剛來的時候覺得文化差異多半只是用生活方式來評判;例如,歐洲的飲食差異,英國的飲酒文化,或是沒夜生活的差異性,多半是用直接影響的問題來看待文化差異;從這邊延伸到人與人相處的問題,語言差異下引發的誤解等等。

接著在英國越待越久,飲食生活上可以漸漸能接受與適應,自己慢慢調適自己適應生活問題,可是接踵而來的其他中西思想衝突,慢慢的在腦海中可以理解英國人的做事態度,理解為什麼當初自己的排斥性這麼的高。最近倒是因為一些危機問題,開始重視到所謂的「西方精神」,是有種頓悟,是可以用言語解釋清楚瞭解透徹;若不是在英國居住上好一陣子,自己或許真的不能體會所謂的「西方精神」,且覺得這精神能帶給自己對人生的正面積極態度,與化開自己過去自己的社會環境下造成的成見;如:人種、階級、社會地位等等。

小時候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尤其台灣教育環境都是一窩蜂的態度,大家有學啥,我的小孩也得學啥,一種追求集體性的行動,怕得是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人家,可是這種的階級追趕制度下,小孩子生活已經開始受到壓抑;環境周遭比的是同學,同學間的競爭,家人親戚孩子下的較勁,父母給自己孩子的壓力,不只是孩子表現的良好,還是要家族中、同儕間的榜首,比的是誰上第一學府,誰的哪門科好;更有胡扯的比較一些不搭學科,如:「數學」比「歷史」難,所以我孩子數學好,你孩子歷史好,我孩子還是贏過你孩子,這般無理且荒謬的局面。

而西方社會,雖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卻少了一股一窩蜂的局面,比的不是孩子的學科哪個比哪個好,而是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己擅長的能力,利用這能力來開發某項專才,然後從中去學習找出興趣與能力。我不能說西方的教育就好,台灣的教育都不好,因為簡單的說,環境不同,態度不同,方向不同。台灣的教育也可以造就能人與人才,西方的教育也可以,只是因為文化環境下,方式不同而已。不過有些人到了國外,特能展長才,或又是到了國外,長才變成了沒意義的工具,這是相關於人自己本身的潛能與獨特性下,利用不同的社會文化,造就不同的人與同樣的環境,或是同樣的人與不同環境下的互動。

中西文化下的衝突,對我來說是到了後期,才瞭解衝突在哪裡;中西文化的衝擊下,像是品茗混著多種酒類的雞尾酒,剛喝覺得甜甜得很不同、很特別,一直不停的吸收,久了之後,才發覺其實後勁其實很強的。就根據自己來說,從小就在台灣一個這麼愛比較,又是集體型態的社會體制下生存,在那環境裡,很多群體間的個體比較就覺得很自然,只知道自己不是贏就是輸。好一點的話(就大人說的話),受教的小孩,自己特能長進。這就是說明衝突下往正面前進,增長自己的能力,有如俗話常說:苦其心智,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這些磨練之後,造就人上人。但是若今天這個人不適合用群體壓迫下,造就自己的天空時,這種衝突,變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有些人就選擇逃避,或甚至退縮,那在這種集體環境下的壓迫,自己的獨特性就要被犧牲了。或許這些人在這種環境下找不到自己能進取的動力,反而只是在壓迫下,被群體制度給犧牲了。

但是就西方來說,常常要求獨立自主性,不能說是一方面的好,因為過度強調自我,那就顧不了團體,更不能團結,更要顯得個人間的差異性,集體意識就會比較薄弱,配合度也比較不高。能力間因為以自由為導向,有些教育還是用強迫學習是適當的。就我周遭環境來說,小時候特別討厭勞動服務時間,就要打掃教室環境,維持校園清潔;可是就現在來說,我到是覺得這教育好,因為不僅僅是書本上教的公共與道德,且還是一種實踐方式。學習在團體下,怎麼組織活動,怎麼知道維護環境與自己責任,是一種責任的學習,也是一種服務的學習;學習怎維護公共環境,與體會當一個執行者的困擾處。可是西方對這種團體勞動到是不怎麼從小加強,公共與道德上,我還是覺得多少有點自我的態度。或許是一種西方的獨立性下,所以難能出現集體型態,在製造自己獨立下,同時也缺乏考慮到團體與周遭的心態,有時候可以說是自我中心,少了點那種體諒的心態。

可是在這種中西文化差異下,我突然有種體認,不管是西方追求自我獨立性,或者是華人生活追求的團體服從性,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追求獨特性。怎說呢,團體下的個人相互較勁,相互競爭,求的不就是獨特性嗎?比的不就是個人的獨特能力之處;西方的教育下,強調的是開發潛能,專才教育,追尋的也是個人的獨特性。

只是華人生活求集體關係,但是因為人有追求個人獨特的特質,這種獨立性在群體社會體系之下,就變成愛比較的文化;但也因為只有透過比較差異之下,才能凸顯個人獨特性。現在突然能領悟孫中山的一些理論與見解,其實是相當獨到且深遠的含意。

過去孫中山敘述華人的集體下的文化是以「中國人是一盤散沙的特質」,其實就強調內鬥問題,為什麼會內鬥?就是愛比較,一個從小就說是團體的環境,只要有比較就會造成內鬥,內鬥嚴重下就會造成內鬨,那麼即使是混泥也成了散沙,這不是集體環境下所樂見的結果,為什麼要追求「集體」,追求的不過就是團結合作,應用在家裡的道理也是一樣,爸爸媽媽若愛把自己的小孩抓來比一比,再與親戚比一比,那麼,後輩間的就因為大人的攻伐操控,而彼此失了焦準,反而彼此憎恨,有如「拿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道理一樣。但是背後的含意就是凸顯個人的獨特性,只是利用比較的方式來凸顯。

但是相對的,若這相同環境下的個體若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環境,個體自然能集結成群,集體的特質特別明顯,這就也是說明,為什麼華人老愛聚在一塊兒;當華人面對一個非華人的環境之下,也特別容易凸顯對外排斥性,也因此推究出自己文化的獨特性。而反觀西方環境,看看在台灣的西方人,很多都是融入環境,倒是沒有成為西方一幫(當然語言隔閡也會造就相同語言的人不可避免地成一群體),這就是因為西方沒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就針對個人而言,反而更容易獨立與適應不同環境;而這就是一種獨特性造就的獨立性。

反思時間:
在這種中西文化下的環境生活後,近期有很多認知,其實覺得當初爸媽的家庭教育挺不錯的,媽媽重視集體精神,爸爸追求獨立特性;媽媽教的要我們配合(其實我覺得老媽可以當將軍了,一口令一動作,小時候把我們教的可是服服貼貼,壓根兒也沒想到造反的理由),老媽的強項就是紀律與訓練,媽媽在我們自律行為上可說是很成功的塑造與奠定我們對未來的自我訓練與耐立上的能力;而老爹似乎追求一種個人風格,我老覺得我老爹與眾不同,很搞怪,但是對我來說是一種很有創意的方式。現在想想,自己的爸媽像是我生活中的教科書,針對他們的獨特性,與我對他們的認知,學習了不少精神。老爸老媽不同個性下,倒是讓我對人生的學習充滿了不同態度與觀感,現在想想,我還是挺感謝他們倆地。

寫論文寫到最後,都會回歸到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倒是在認識自己的同時,也慢慢瞭解爸媽想傳遞給我的精神,就像老O說的:Your parents have been trying their best to supply what they have. You are a lucky kid!(翻譯:你父母都不停地盡其力的付出他們的所有,所以你是一個幸運的孩子!)老實說,跟老O聊天,倒是讓我重新審視老爸老媽對我的關懷與好;看樣子,他還挺纖細的心思嘛!不像我是個恐龍,後知後覺。

題外話:
老闆今天網路聊天跟我說:You know you would never win over your parents, and you know the rule.(你也知道怎樣都贏不過父母的,因為他們當父母就已經贏了…)看樣子老闆也是經過一番體驗了,就是不知道他是以兒子的立場來說他爸媽;還是用父親的立場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們。不過我到是挺幸運的,老闆都自稱是我在英國的老爹,他得管管我突如其來的一些瘋狂舉動;老O也說我大概是天性就很瘋狂,得多少抑制我瘋狂的基因,搞不好,就像John(York University的一個資深講師)說:念博士的人本是已瘋狂,就這樣來說,我的學校裡一堆瘋子,老師們個個都是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