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時候媽媽總愛拿大我兩歲的哥哥跟我來個超級比一比,如:

哥哥都考滿分,你怎麼都考不好?
哥哥都把功課先做完,你怎麼都老想玩?
哥哥都會把錢存起來,你怎麼拿到就想要花了?
哥哥都愛看書,你怎不愛看書?
哥哥都拿獎狀,你獎狀拿的少。
哥哥沒上學都懂自修學認字,你怎麼還看不懂報紙。
哥哥都可以,你怎麼不行?
.....
哥哥都很有自信,你為什麼老是沒自信?

等等諸如此類,都是在表現上作比較,倒是行為上沒有太多比較(搞不好有,只是少的讓我忽視了,還是我行為都很優良?呵)。其實,比來比去之後,我自己覺得我啥也不剩了,就是單純的剩下一個殼子讓人家比去。

小時候都對媽媽這種比較,先是一番不了解,再來是一番不知怎瞭解媽媽的比較標準。可是小時候的表達比較淺薄,總是自己生悶氣,不說話。

後來有次週日,去了過去知名的大統百貨公司逛街,我啥也沒買,哥哥到有了機器人玩具,讓我心理有那麼點兒不滿,但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不滿(大概是羨慕怎麼他有禮物,我怎沒有),不過對機器人也不甚感興趣的我,反而也不會嫉妒哥哥有機器人這個禮品,反而還想著說:又不好玩的玩具。記得當時在等計程車的時候,問了媽媽說:

「媽媽,為什麼哥哥有禮物,我為什麼沒有禮物?」

媽媽的回答也挺絕妙,說:「你怎麼那麼愛比較,哥哥是哥哥,你是你,為什麼買禮物給哥哥,就得買給你。」

當時也覺得媽媽說得不無道理,也是覺得說:對啊,為什麼買給他就得買給我,道理上是明瞭了,可是心理還是總有那麼點疑問,不過聽了媽媽的說詞後,我記得那次逛街把自己搞得很不高興,不是為了沒禮物,而是不瞭解,為什麼媽媽老有不同的說法。十歲時,一個星期三的下午放學後(當時星期三是半天課),到了家,好像又聽媽媽比了什麼事情,自己又氣悶,跑到媽媽的臥室沉思,想了很久;自己找了媽媽,想把自己的思想跟媽媽來場對話,自己有點心痛,但又有點痛定思痛的解放,說:

「媽媽,你能不能不要愛我?」

媽媽驚奇的問說:「為什麼這麼說?」

我好像自己當時只說:「就不要愛我就好了。」(其實當時的心情應該是想說,媽媽你的愛讓我很有壓力,因為我老是輸。只要你不愛我,我的日子大概會好過點。)

媽媽停了一下子也回答說:「好吧,那就不要愛你。」(我老媽也是挺有個性的!)

好像幾年後,我開始比較瞭解媽媽有種雙重標準原則,青春期時,很不高興的對媽媽說:「反正什麼都是哥哥好,你就對他比較好就是了,你根本偏心。」(大概一般生物情節,「媽媽愛兒子多些,爸爸疼女兒多些」的陳腔濫調老派說辭。)

媽媽沒想到也挺會記仇的說:「對啊,我就是對他比較好,人本來就偏心,加上你自己以前叫我不要愛你的。」

我記得當時的我,先是一陣錯愕,接著心想:也對,是我自己這樣要求的,憑甚麼我要要求平等,比較誰對誰好些,多些關懷些。自己也因為媽媽這般的搶話,無言了,也認了,之後也不太多捍衛自己在關愛上得等級差異。只要是在雙重標準下,怎麼樣我都是輸家,自找的,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後期慢慢長大了,開始懂得邏輯概念,國二時,存了很久的零用錢,終於存到可以買自己想要的一本哲學書,叫「邏輯與真理」,這本書花了我大概三個月時間才看完;每每看的時候,心理總是充塞了一股氣流,栓不住自己腦子的思想,覺得整個人生思想都因這本書開啟,後期聽人說話,不是聽內容,而是聽對方的邏輯思緒,來分析事情的真偽與瞭解對方的行為與思考模式。

後期媽媽的超級比一比,為什麼讓我心情悶起來,不是自己老被比下去,而是瞭解媽媽有雙重標準,有時候是媽媽愛比較誰與誰(誰可以,誰又不可以),後期我在捍衛自己時,又變成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例子,所以怎麼樣的搶白都是錯的。還搞到後期,問媽媽說:「為什麼人要活著?死了不是更好嗎?」(其實當時自己已經覺得活著沒價值,死了還不用感受生活;不過這種思考到28歲之後才理解,活著的意義。)

這時候開始稍稍明白,原來什麼是雙重標準的行為,什麼是「愛是不需要瞭解對方的──盲從就對了!」因為只要是雙重標準,偏自己要的就是對的,不是自己要的就是錯的黑白抉擇。也因為看了許多人都是雙重標準的原則,自己開始瞭解自己也是個愛比較的個性,應該是說是種社會化過程的潛移默化。

後期高一暑假去了美國遊學,我記得在美國時,簡直是樂上天了,因為怎麼樣都是自己,怎麼樣都是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別人問我怎麼想時,就是單純問我個人的想法,不是要一個討好對方的說詞,我開始注意到我自己的獨立與獨特性,也開始開發自己的人格特性,或許換個方式說,就是對他人說「不!」的開始,然而自己也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有片天空的,不是什麼都是哥哥與我比較下的天空。

自此之後,開始立下心願一定要自己出國留學或生活,求得自己的天空,設法去除對自己的不肯定,可以讓自己生活的自在;也意識到這種比較與雙重標準下,絕對不是一個適合我生活的方式與態度。從存錢那刻起,也遇到很多家庭與社會化「愛比較」原則下成員的指責與控訴,後期的打擊反而像是讓自己更堅定的信仰,就是告訴自己,除了逃開之外,找個能讓自己沈澱的地方,是當務之最了。

從離家念大學,工作掙錢,存錢出國後,我反而能珍惜自由度,與個人獨特性,也開始減少「愛比較」與「雙重標準」的原則對待自己與他人。只覺得,人人不同,只要行為道德公正,不刻意傷害或攻擊他人,每個人都有權利作選擇。也沒所謂的,「誰誰誰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這種說法了。或許自己更成熟了,也更知道自己怎麼作一個對自己最適合的選擇了吧。

至於媽媽的邏輯,或許就是媽媽的獨特性,是我不能深度理解,或是我能力無法瞭解得邏輯,但是我可以選擇尊重她這個媽媽,也可以同時尊重她這個個體性。(哇~是不是搞得什麼都太理性了!)


這一篇應該是教育篇~就是天底下人無法有單一標準,天底下人本來就偏心,所以,人都是雙重標準,只是。。。不要再比啦!啥也比不完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4al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